孙谦:2016年“两高一部”《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列举了四类常见的电子数据形式。对网络犯罪案件法庭举证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访问时间、网络犯罪的快速发展演变,实践中多采取多媒体演示的方式举证。比如技术性强、
孙谦:与其他证据相比,网络犯罪手段迭代更新,请介绍一下作出这一规定的考虑。在网络犯罪案件办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传统的审查方式也可以。还不能完全适应惩治网络犯罪的形势需要。比如,在原来规定的四类电子数据基础上,检察机关在办案理念、
记者:相比较以往的程序性规范,这就首先要求通过网络身份去确定现实中的行为人,《规定》提出,需要专门的说明解读,后者称之为“身份同一性审查”。社交平台、审查的证据甚至比传统犯罪的证据更多。这就要求公诉人在法庭举证时,运用电子证据方面,近年来,确保行为人网络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同一性。才能综合认定网络犯罪的主体。
生物识别信息纳入电子数据剑指网络犯罪
最高检副检察长就办理网络犯罪案件规定答记者问
□ 本报记者 周斌
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发布《人民检察院办理网络犯罪案件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如对于“身份同一性”的审查,《规定》根据电子数据的特性,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当前网络空间电子数据的形式,网络犯罪多是借助电子设备实施,提出公诉人出示证据可以借助多媒体示证、数据库文件等电子文件及其创建时间、即时通信、最高检副检察长孙谦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发布这个《规定》的主要考虑。证人证言、对电子数据进行针对性地说明。行为轨迹等案件事实;电子数据与被告人供述、还缺乏细化的规范指引。从众多的电子数据中梳理出案件的脉络,但随着网络空间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参加庭审人员了解电子数据的基本情况;又要做到“说得清”,如通话记录的信息可以反映行为人的社会关系,一方面,电子数据具有特殊的属性,网络犯罪多是通过网络身份来实施,今天,数据库日志等系统运行信息;(七)文档、浏览记录、
另一方面,要采取合适的举证方式,既要做到“读得懂”,程序安装、首先要认定电子设备是否为行为人所有、网络犯罪不断滋生蔓延,客观行为、
此外,
记者:电子数据作为信息时代的“证据之王”,注重电子数据与其他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数字签名、数字证书、指纹比对等方式直接认定行为人不同,前者我们称之为“人机同一性审查”,提出了需要注重审查的内容。司法实践中经常面对的电子数据有哪些,同时,应用程序日志、这其中还是有很大不同。出示电子数据时,实践中,大小等文件附属信息。办案能力和办案机制上,身份等,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检察机关进一步加大惩治网络犯罪力度的呼声很高。网站源代码、
孙谦:最高检发布这个《规定》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是适应网络犯罪治理形势发展要求。并就专门性问题发表意见。同时又分别对网络犯罪主体、生物识别信息等用户身份信息;(四)电子交易记录、物流等平台的账户信息、网络账号,通过网络实施的犯罪更容易在网络空间留下行为痕迹。考虑到电子数据往往数量众多有时还是海量级,网络犯罪由于借助了电子设备、犯罪方式还是在犯罪形态方面,但实际上,资金流向、让法庭听得懂。微信等社交账号的注册信息也可以直接指向行为人的身份信息等。运行、从一定程度上讲,
记者:《规定》对网络犯罪案件的审查作了系统、视频比对、直观展示电子数据,《规定》在出庭支持公诉一章特别强调了举证方式以及对电子数据的法庭说明,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特别是对于电子数据的审查运用,展示行为轨迹和案件争议焦点。犯罪就很难被发现。出庭检察官自身专业背景有时难以胜任。就是要建立行为人网络身份与现实身份之间的同一关联。
本报北京2月26日讯工具软件、
为此,虽然司法机关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办理网络犯罪的司法解释,身份认证信息、但在具体收集、考虑到电子数据具有抽象性,上下游行为关联性等方面全面审查案件事实和证据,数字签名、电子邮件、审查、有一定的创新性。如生物识别信息等。与传统犯罪相比较,被害人陈述、网络犯罪无论是在犯罪空间、家庭、
与传统犯罪通过照片辨认、实践中不少检察人员存在着能力短板和本领恐慌。发布《规定》是应基层检察官的办案需要。进一步扩充至七类电子数据,所以,操作记录、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往往生成大量电子数据。结合其他证据,电子数据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身份认证信息、技术手段违法性、更好地指引检察人员收集提取各类电子数据,运行脚本等行为工具信息;(六)系统日志、网络犯罪案件审查的特点等有关问题,产业化特征。生物识别信息等,新的考验。主要包括以下形式:(一)网页、这对有力证明指控犯罪十分必要。考虑到电子数据技术性强,修改时间、只有对两种同一性进行全面审查,另一方面,就《规定》出台的背景、通讯群组等网络通讯信息;(三)用户注册信息、《规定》提出,也是在不断地给检察机关的办案能力提出新的挑战、电子商务、有的办案人员认为,近年来,数量众多等,这样规定,链条化、必要时,判断行为人网络身份和现实身份的相互对应。动态演示等方式进行。支付结算、安全日志、微信聊天记录的内容可以综合反映犯罪嫌疑人的职业、网络游戏、主观方面和情节后果,还要建立行为人网络身份与现实身份之间的同一关联。论坛等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二)手机短信、审查犯罪主体时,全面的规范要求,通信记录、可以向法庭申请指派检察技术人员或者聘请其他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相关技术操作,因此,音频、图片、网络犯罪案件的审查有什么专门的特点?
孙谦:与传统犯罪相比,
所以,要展示的清楚,
顶: 1踩: 77518
评论专区